|
充气膜结构的发展历程
充气膜结构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已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充气膜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 早期探索:1917年英国人W.Lanchester发明了一种安装方便快捷、造价经济合理的屋面结构体系-充气膜结构[4-6]。
这是人类最早产生充气膜结构的构想,但是他并没有建成此结构。
- 现代充气膜结构的诞生: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充气膜结构是1946年建成的高18.3m、直径5m的多普勒雷达穹顶(DopplerRadome)。
它是由美国工程师Walet Brid设计,用于保护雷达不受气候侵袭的一种罩棚
- 技术发展与应用扩展:1950至1970年间,美国、德国等地相继建造了大量类似的穹顶,直径最大可达60米,显示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日本建筑师川口卫(MamoruKawaguchi)设计的日本富士馆;
1988年日本建成了东京穹顶(ToyokoDome)。
2002年瑞士建成了具有椭圆形气囊膜屋面的Aigle自行车竞技场
2006年建成的德国世界杯安联球场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鸟巢内部屋顶的膜结构
- 多样化应用:由于充气膜结构内部具有富氧、不受外界天气干扰的特点,它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等领域,如滑冰场、游泳馆、羽毛球场等。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鸟巢内部屋顶的膜结构
充气膜结构具有利用其良好的密闭性和空气支撑可以实现大跨度的优点,在仓库厂房、储煤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降尘节能,同时还保护了环境。
- 临时性应用:充气膜结构最早被用作临时的军事或紧急住房,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用途,如临时性展览馆和灾害救援设施。
- 国际交流与展示: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膜结构建筑,这标志着膜结构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交流。
综上所述,从早期的构想到现代的广泛应用,充气膜结构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且在建筑领域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
|